如何解决基层人员进修造成“空档”。
撰文丨宁 毅
责编丨宋昆仑
对于基层医院来说,如何让医生得到充足的进修和培训时间,直接决定医院未来的医疗质量。
如何科学协调医生的进修时间?近期,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《金山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》提到,“原则上社区医生每五年至上级医院进修或多点执业3-6个月”,同时提到“选拔优秀社区全科医生至上级医院全科(专科)参与门诊坐诊和住院查房”。
图/上海市政府官网
“双向”坐诊,或许不是上海“专利”,据笔者观察,这一政策在上海得到了有效落实。因为城区布局的原因,上海市区的二三级医院往往和同辖区的社卫中心空间距离不远,这让政策的落地有了实现的可能。
过去,基层医院的骨干人员想要进修,往往面临几个困境:首先是去什么样的医院,去县(区)医院还是同区域的三甲?第二是去多久,理想状态下是脱岗进修半年以上,往往能学到真本领、真技术。第三是可否实现持续学习、高频率交流?
笔者接触过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院长“忍痛”让医院骨干去北京的某三甲医院疼痛科进修,学成归来,这名医生目前在当地每年为医院产生数百万的效益。但这名院长也直言:“进修期间,我们可是付出极大的成本,他的工资是全额发放,他的租房是医院承担,甚至还补贴了一些生活费,有多少院长能做到这一点?”
纵使类似的成功案例不少,大部分院长还是会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,不敢也不愿放人。基层医院面临人员短缺困境,人员去进修后,不仅要承担其短期不在岗的薪酬,还要调解相关人员“空岗”的工作量,引起其同事的不满意。
如何让医生送上去,同时不影响医院的工作?上海金山的探索是,让医生每五年进修3-6个月,相信政策制定的背后应该有科学的估算,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,每几年应该上升一个台阶,脱岗去上级医院学习是最好的方式;同时,鼓励上级医院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在社区开设专家工作室,以“补缺”专家缺少带来的损失。
进修是学习的一种方式,是一次性的。如何让医生持续学习呢?同样在金山的政策中,鼓励“双向”“双聘”机制,让基层医院的医生到上级医院(专科或全科)参与门诊坐诊和住院查房。
笔者在河南周口观察到一个类似的案例。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和三级医院合署办公)在过去几年,鼓励乡村医生到中心坐诊,同时参与医院的住院查房和诊疗。经过两年的时间,培养出几名主治职称的村医。
当时的特殊背景是,很多村医不能开设发热类药品,门诊量和收入都下降不少。在这种情况下,由上级医院背书,不仅能在上级医院的诊室里进行治疗,还学习了新的技能,如康复、疼痛等。几年下来,他们从“全科”村医,成了“专科”村医,患者区域也扩大了。
上海金山的政策与此大同小异。让医生有机会到上级医院坐诊和查房,放大其价值,历练了本领,继续回到基层服务基层群众;有了这些医生,对上下级转诊的推动也有帮助。
最后也“脑洞”大开一下,能否像职业联赛一样,让那些通过自我努力的医生最后在上级医院稳定坐诊,“五五开”,一半服务基层,一半在上级医院坐诊;而让那些在上级医院不够努力的医务人员,适度扩大在基层的服务时间,体验基层患者的复杂性,也给予另一种历练。
*“医学界”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资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