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没有冰箱,为何冰块还能保存大半年?夏天的冰块又从何而来?

古代没有冰箱,为何冰块还能保存大半年?夏天的冰块又从何而来?

原来,每逢大寒时节来临,大地冰封,此时古人便有条不紊地安排奴隶和农民前往水质纯净、冰层厚实的地方开凿冰块进行储藏。因在这寒冷至极的时刻,冰块的质地最为坚实、紧密,不易融化。在整个过程中,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会谨严细致地监督,以保每个环节都不出差错。辛苦采集好的冰块随后会被小心翼翼地放进预先精心备好的冰窖里。

这些冰窖通常都建造在背阴、阴寒的位置,且深深嵌入地下,以维持低温。在放置冰块之前,人们会先在窖底铺上新鲜的稻草和芦席,为冰块提供一个柔软的“床铺”。将冰块整齐放置后,再用稻糠、树叶等具备良好隔热保温性能的材料严实覆盖,最后仔细密封窖口,就这样静静等待,只待来年夏天开启窖口,尽享那一份清凉。

不过,囿于当时的储存条件,即便人们已如此用心,每年仍约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在漫长的时光中悄然融化。所以,为保稳妥,古人在储存冰块时,会未雨绸缪地将藏冰量增加至实际使用量的三倍,以此确保夏天有足够的冰块来满足各种需求。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河南新郑、河北易县、陕西咸阳等地,都曾陆续发现过战国时期用于藏冰的冰井,这些冰井见证了古代藏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。此外,著名的《水经注》中亦有相关记载,建安十五年,雄才大略的曹操在河南邺城大举兴造,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精心构筑了铜雀、金虎和冰井三台,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对于冰块的需求以及藏冰技术的重要性。

要说藏冰规模最为宏大壮观的时期,那当之无愧是清代。据权威的《大清会典》详细记载,在庄严宏伟的紫禁城内设有五口专门的冰窖,共藏冰两万五千块;景山西门处更有六口冰窖,藏冰数量达五万四千块;而在德胜门外,亦设有三口冰窖,藏冰两万六千七百块。有学者经过严谨细致地推算,发现一口可藏五千块冰的冰窖,其容积差不多相当于现今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,由此可见当时藏冰规模之巨大,工程之浩繁。

但我国地域辽阔,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,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,根本无法自然形成和储存冰块,那南方的人们又该如何是好呢?

大略在唐朝末年,工匠们在制造火药的艰辛过程中开采出了大量硝石。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,他们惊喜地发现硝石溶于水时,会大量地吸收热量,进而能使周围的水迅速降温,直至结冰。

于是,心灵手巧、富有创造力的工匠们开始巧妙地运用硝石来制作冰块。他们先把适量的水倒入小巧的罐子里,再取一个相对更大的容器,在大容器里也加入一定量的水,然后把盛有水的小罐子稳稳地放进大容器之中,接下来不断往大容器中加入硝石,神奇的事情发生了,小罐子里的水在硝石的作用下,逐渐凝结成冰。

硝石是一种外观呈白色、味道苦涩的晶体,其颜色恰似冬日的霜花,晶莹洁白。从化学的角度来看,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。当它溶解于水时,会大量地吸收热量,使周围环境的温度迅速降低,从而让水顺利地结冰。

而且,硝石溶于水后,还可以通过科学的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次提炼出来,实现循环使用。有了这项创新的技术,古代的制冷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,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。

据说在繁华的唐朝,倾国倾城的杨贵妃特别喜爱吃一种加了冰块的“酥山”,那冰爽甜美的滋味让她欲罢不能。

将古代的制冰藏冰技术与现代对比,我们会发现巨大的差异。现代的冰箱依靠电力驱动和先进的制冷剂,短短几小时就能轻松制出大量的冰块;而古代依靠自然采冰和硝石制冰,无论是制冰的数量还是效率,都远远不及现代。

然而,尽管古代的制冰藏冰技术在如今看来十分原始和有限,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这些技术为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。

在社会经济方面,藏冰与制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,从采冰工人、运冰队伍,到冰窖建造与维护,再到冰块的销售与使用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。

在文化活动中,冰块的使用也十分广泛。每逢盛大的节庆,人们会用冰块制作出特别的美食来招待亲友,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;在庄重的祭祀活动中,冰块用于食物的保鲜,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虔诚敬意。

古代的制冰藏冰技术虽然与现代无法相提并论,但它们无疑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,为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铭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DNF女鬼剑转职推荐及导师位置(转职书推荐与转职条件)
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简表
城迹 乾隆后代与北京的王府